Credit: 35007/iStock by Getty Images

亚洲可以在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下增强经济韧性

在政策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时期,加强地区经济联系有助于增强韧性

随着全球经济体系的重置,美国的关税达到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最严厉的一些关税措施针对的是亚洲。作为全球贸易的领导者,亚洲对2024年全球增长的贡献接近60%。然而,该地区基于贸易自由化和价值链融入的成功增长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虽然部分关税已被暂停,但美中之间的紧张局势已显著升级,贸易政策的总体不确定性也大幅增加。

在此背景下,亚太地区的前景变得黯淡。在我们的参考预测中,我们预计该地区的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4.6%放缓至今年的3.9%。我们将今年的预测值下调了0.5个百分点,这是自疫情以来的最大幅下调,反映了全球需求的走弱、贸易的下降、金融环境的收紧和不确定性的加剧。我们预计2026年该地区的经济增速为4%,同样也低于此前的预测。 

这次经济增速的放缓十分普遍。该地区发达经济体今年的增速可能为1.2%,与1月的预测相比,下调了0.7个百分点。但日本的经济增速预计将从去年的0.1%小幅上升至0.6%,原因是实际工资增速的预期回升将对消费形成支撑。如果不是遭遇了外部的不利因素,其增长还会更加强劲。 

对于该地区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的增速预测值为4.5%,被下调了0.5个百分点。在中国,2025年预算中的财政扩张预计将部分抵消更高关税和贸易政策的负面影响。中国今明两年的增速预测值均被下调至4%左右。

印度与其他经济体相比开放程度较低,我们预计其2025年和2026年的经济增速将分别小幅放缓至6.2%和6.3%。由于外部冲击和一些经济体内需疲软,东盟国家2025年增速预测值的下调幅度更大,降至4.1%。 

apd-reo-charts-v2-01

关税将对全球经济造成压力,并削弱亚太地区在疫情后的经济势头。这是因为在内需低迷的情况下,出口引领了许多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在一些国家,借款激增拖累了消费支出,并使许多人背负了高昂的偿债成本。  

apd-reo-charts-v2-02

由于人们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亚洲对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保持旺盛,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推动下的出口激增。这大大提高了其对美国销售的价值,以及通过更直接的全球供应链途径提供的价值——而这使许多亚洲经济体更容易受到美国需求波动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 

apd-reo-charts-v2-03

再平衡和一体化

全球和该地区前景的风险偏向下行。下行风险包括:贸易紧张局势加剧、金融市场环境收紧以及不确定性增加。从上行方面来看,出口市场多元化和新贸易协定带来的全新贸易机遇,以及结构性改革势头的再次兴起,可能会提振经济增长。 

亚洲也面临结构性的不利因素,尤其是其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带来的脆弱性。此外,该地区一些国家还存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下降的压力,且面临着生产率下降的近期趋势。 

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很可能带来不利因素,为此,有关国家需要实现更加均衡的增长模式:一些国家需要更加强劲、结构更持久的内需;更多国家则需要实现出口多元化并加强地区经济联系。

提振内需、尤其是私人消费,需要采取结构性政策措施。建立更加有效的社会安全网,有助于减少预防性储蓄并增强信心——在中国尤其如此,该国已经制定了提振消费的计划,由此朝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 

在家庭债务高企的地方,当局应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为负担沉重的群体实施债务重组,提高民众金融素养,并防止人们过度借贷——这些都将有助于支持消费。例如,在泰国,当局已经采取了措施,包括提供还款援助、推出债务重组计划等。同样,为了促进私人投资,当局也需要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改善营商环境,以及开展医疗、教育投资来建立人力资本。 

进一步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和区域一体化,可帮助各经济体免受全球性冲击影响——即使在贸易更具韧性(相较世界其他地区而言)的亚洲地区,也是如此。例如,我们认为,东盟在进一步推动贸易金融一体化的基础上,有更大空间提升区域内贸易。同样,诸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倡议可帮助深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监管协调等方面的合作。这些领域的成功越来越依赖数字方面的能力,而亚洲在这方面正取得重大进展。新加坡是最具数字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韩国和印度在数字政府服务方面则处于领先地位。

平衡政策

在当前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当局必须灵活校准政策,并根据自身国情予以调整。例如,财政政策方面就存在着一个微妙的权衡。新冠疫情导致许多国家的债务增加、政府预算空间缩小。在疫情导致债务增加后重建财政缓冲,这对于提高韧性至关重要。然而,鉴于外部需求遭受了重大冲击,财政政策也必须缓解其短期影响。在通胀接近或低于目标的情况下,应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支持上述工作;此外,让汇率吸收冲击也将有所助益。当局应在“综合政策框架”的指导下,谨慎管理无序市场波动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

在实践中,这需要为弱势群体和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和时限性的支持,特别是在受到重创的出口部门;同时,还需要谨慎选择公共投资,以维持需求。与此同时,各国需要为未来几年制定可靠的财政整顿战略,这通常需要以明确的中期框架为基础,逐步实施财政调整。其中包括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以及推动税收改革来增加收入。

印度是朝着这个方向行动的经济体之一。该国推出了一项新的政策,旨在将债务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同时努力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以增加收入,并保障社会支出。

其他国家的道路也与之类似。蒙古加强了财政规则,以提高透明度、问责制,并更好稳定长期财政。韩国计划引入正式的财政规则来指导财政政策,不过该立法仍有待议会通过。  

斯里兰卡在IMF支持的规划下,在财政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包括调动大量收入和减少赤字——自2022年以来,税收大幅增加,财政赤字显著下降——这展示了持续开展政策工作的成效。

所有这些努力合在一起,就如何在支持短期增长与确保长期财政可持续性间保持平衡这个问题,为亚洲经济体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韧性的基础

除了宏观经济政策之外,结构性改革对于长期韧性也至关重要。过去十年,亚洲的生产率增长放缓,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

采用人工智能和其他先进技术可帮助扭转这一局面,条件是需要得到对技能、基础设施和监管框架投资的支持。数字化(亚洲许多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十分先进)可以帮助提高生产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服务业中

在推动结构性财政改革和区域一体化的同时,应努力深化资本市场、加强普惠金融并改善治理。这些措施的成效并不会立即显现,但它们不仅对维持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还是实现包容性、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对于太平洋岛国来说,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极其重要。在这一背景下,这些国家必须能够获得气候融资。 

战略交岔路口

亚洲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在过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贸易不确定性加剧,政府预算更加受限,内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政策制定者必须果断采取行动。这意味着,在短期增长遭受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当局需要明智地使用财政政策来提供支持;同时,还应致力于在未来五年内减少财政赤字。当局还需要推动改革充分释放国内市场的潜力,并强化地区内联系以提升集体韧性。

挑战十分艰巨。但也并存着机遇。接受明智的政策选择,将帮助亚洲谱写增长历程的新篇章——不仅仅是作为“世界工厂”,还要建设充满活力、充满韧性、高度一体化的强大经济。

apd-reo-charts-v2-04